标题:黄檗山 内容: (一)位于福建福清县城西十七公里处。 又称南山。 以盛产黄檗(其树皮可作药用与染料用)而得名。 唐贞元五年(789),正干禅师开山建寺,名般若堂。 其后大辟堂宇,历时八年,改称建福寺。 旋有希运禅师住山,黄檗之名顿显,该寺遂成为我国禅宗临济派之大道场,宋时颇为兴盛。 其后,历经兴衰。 明神宗曾赐以万福禅寺之额。 至崇祯十四年(1641),隐元始重兴。 后隐元东渡日本,开创宇治大和山,即取其规模,并取名为黄檗山万福禅寺。 [景德传灯录卷九、宋高僧传卷二十、释氏稽古略卷三、黄檗山志](参阅“万福寺”5545) (二)位于江西宜丰县西五十七公里处。 又称鹫峰山。 唐末,希运禅师至此开山。 以其出家于福州黄檗山,故世称此山为黄檗山,寺名黄檗寺,又称灵鹫寺。 不久,四方学者望风云集,往来常有千余人。 唐宣宗曾幸此山,与希运同观瀑布,并相对赋诗,从此黄檗宗风盛于江南。 又希运之后,有法济、志因、惟初、惟胜、道全、永泰等相继住此,山名益着。 南宋绍兴九年(1139),高宗曾赐名“报恩光孝禅寺”,以为追念其父徽宗之所。 至明中叶曾废毁,然明思宗时,常愚、照通等曾复兴之。 [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序、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六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三] (三)位于江西余干东南四十六公里。 又称小庐山。 (四)为日本黄檗宗之大本山万福寺之山号。 (参阅“万福寺”5545) p5374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6:15:38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04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