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患者用药须知——治疗反应 内容: 在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期间,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,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,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。 对此,我们在这里作一下必要讲解。 《尚书·商书·说命上》指出,“药弗瞑眩,厥疾弗瘳”,是说服了药之后,一定会出现相应的反应,如果没有这些反应,病是不可能被治愈的。 这就是所谓的“治疗反应”,就是患者在接受治疗后,体内元气的抗病排病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发挥,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时,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。 这种现象归纳起来分三种类型:1. 治疗反应患者在经治疗后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特殊症状,我们将这种反应称之为治疗反应。 如肝病患者经治疗后,出现了双目红肿羞明,头晕目眩,下阴潮湿等现象。 这是疾病经治疗受创后通过经络渠道进行逃窜的反应,也是经过治疗初步见效的反应。 另外,还有一种现象,就是经治疗后,疾病有短暂病情加重反应,这是疾病与人体元气正邪交争的“挣扎”现象,绝不会导致病情恶化,不必有所顾虑和怀疑。 如果治疗过程中,由始至终都没有这种反应,那么,这个病恐怕难以治疗,或者说难以真正治愈。 2. 旧病复发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,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发作,称为旧病复发反应。 如有过骨折病史的,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现疼痛;有过胃病病史的人,胃部的症状又重新出现等。 这说明,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彻底痊愈,由于元气功能的发挥,进行整体调整时,又将其清理出来,最终是要将其消灭排除的。 这样看来,这是件大好事。 这种反应,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反应,对机体具有保护性,绝不会因为以前曾患过脑溢血,这次反应就一定会再犯脑溢血,以前曾有过骨折病史,这次反应就一定会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断。 中医调护身体,并不单纯是针对患者当前的疾病进行治疗,而是同时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治疗。 也就是说,患者在治疗当前疾病的同时,其他一些原有的旧病老病也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治疗。 3. 排病反应疾病经皮毛、孔窍、情志以及其他方式向体外排出所出现的反应,称排病反应。 排病反应复杂多变,我们在此简单介绍如下:①排寒气反应。 对各种寒邪所致的疾病,只有将陈寒排出体外,疾病才能治愈。 经临床观察,寒邪的外排,多以感冒、喷嚏、流涕、腹泻等方式排出,或从经络的一些孔窍及四肢末梢排出,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。 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,出现无原因的感冒、喷嚏、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;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,经治疗后,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。 ②情志抑郁所致的疾病,多以情志方面的反应及肛门排气和呃逆等形式排出。 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,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、悲伤、委屈欲哭等情况,数日后自然消失,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。 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现大量的肛门排气,或经食道从口腔大量噫出。 ③痰湿所致的疾病,多以大量咳痰、无诱因的尿频、腹泻、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。 ④火毒所致的疾病,多以疮、痒、肿痛、发烧、尿赤、肛门灼热、腹泻等方式排出。 ⑤瘀血所致的疾病,多以皮下瘀斑、便血、咳血、月经等排出。 ⑥失眠及嗜睡,几乎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。 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一种表现,元气恢复必须通过睡眠补养。 ⑦气感反应。 临床上很多患者接受治疗后,身体的某些部位常常出现麻、胀、凉、热、酸、重、痒及虫爬、蚁走感,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地跳动、抽搐。 这是元气运行旺盛,在打通瘀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,这与练气功或静坐时所出现的“八触反应”是类似的。 ⑧发热反应。 在治疗过程中,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,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。 ⑨胃肠道方面的反应。 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因为身体疾病的恢复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,而能量的来源是靠胃肠道所消化的食物精微来提供,另外,胃肠道又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,因此,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。 出现便秘、腹泻、食欲大开、食欲不振等等反应,这都与胃肠道的正—反方向的大幅度功能调整有关。 三种反应常同时出现。 治疗反应和旧病复发反应一般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,不要怕,随着治疗的进展,一般七天左右会自动消失,病灶深重者则需要排半个月左右! 排病反应过程中还有两种情况:①排病过程中,会感觉非常轻松舒适,疾病随之显著好转,最终根治! ②对急症的攻下速治,当时患者会感到很不舒适,待病攻出后,不舒适的症状消失。 如用控涎丹、舟车丸、部分附子剂等。 对重症的治疗,在病情的过渡期,需要暂时静脉输液维持能量的补给,但不可长期依赖。 如肝脓肿,经一个阶段的治疗,其脓毒会通过胆道排入胃肠,此时,会产生剧烈腹泻和呕吐,有时会持续三天左右,会感觉十分难受,患者大量脱水失液,这时,常需要静脉输液(糖盐和能量合剂)暂时维持营养。 以上是患者需要掌握的常识,建议您仔细阅读,以便更好地与医生配合,尽快地恢复健康! 发布时间:2021-01-05 01:06:0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book/1989.html